首页

同好视频调教

时间:2025-05-23 17:23:17 作者:王毅同荷兰外交大臣费尔德坎普会谈 浏览量:48150

  央视网消息:4月20日,《新闻联播》报道了中国交通、农业、展会、财政、邮政、科技、能源等多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结合品种培育、邮轮批量化建造等方面传来的好消息,诸多积极因素为中国经济发展蓄势聚能,有利推动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季度多项交通运输指标创新高

  今年一季度,交通运输生产开局良好,多项运输指标创新高。

  一季度,我国民航全行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49.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5.6%。

  客运方面,一季度共完成旅客运输量接近1.8亿人次,同比增长37.7%,为历年一季度客运量最高值。其中,国际航线完成1412万人次,规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8%。

  货运方面,全行业一季度共完成货邮运输量200.7万吨,同比增长34.4%,创历史同期新高。

  一季度,铁路运力供给有效保障。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0486列,同比增长15.5%;共发送旅客10.14亿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114.7万人次,同比增长28.5%。多项客运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客运服务提质升级。12306售票系统升级扩容,优化候补购票功能,单日售票量最高达2091.6万张,浏览量最高达898.3亿次。

  【在希望的田野上】各地多举措推进粮食稳产增产

  各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稳产增产,夯实全年丰收基础。

  粮食生产,耕地是根本。在陕西定边,眼下当地正抓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原本干旱缺水的农田成为“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的良田,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43万亩。

  在江西莲花,小型插秧机正在梯田里来回穿梭。位于罗霄山脉的莲花县,三分之一的农田属于落差较大的山坡梯田。近年来,当地对这些梯田进行大力整合,修建机耕道,推进小型农机上山,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今年全县早稻栽种面积比去年增长了11%。

  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在四川崇州,育秧中心全程采用机械化、智能化流水线培育方式,只需3天左右时间,秧苗便可破土而出。在湖北浠水,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每天工作时间可达16个小时,今年,当地投入1.4万台(套)各类农业机械用于春耕生产。

  当前,各地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在山东宁津,5G智慧农业平台让种植户可实时掌握墒情、虫情、灾情等数据,并为小麦生长提供科学的灌溉、施肥、施药策略。在安徽天长,全天候智能无人化巡田应用系统让农户可以实时查看小麦的生长状态。在河南民权,农机员手持遥控器操控着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依托北斗导航精准定位,飞防作业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

  我国短生育期油菜培育取得突破:南方地区可实现双季稻+油菜生产方式

  近日,经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田间评价,我国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创造了“稻稻油”三熟制模式下油菜百亩机收实产新纪录。

  “稻稻油”是指早稻、晚稻、油菜一年内三岔轮作模式,是我国在南方地区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的重要举措。而南方地区利用冬闲田种油菜,必须把生育期压缩到180天左右,才能不耽误来年种早稻。

  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堂境村,100亩“稻稻油”连片种植的油菜新早熟品种“中油早1号”,机收亩产达166.05公斤,亩产油量约73.33公斤,生育期约170天,为利用南方冬闲田扩大油菜面积、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杜德志称:“这个品种的培育成功解决了早熟与高产、早熟与抗倒抗病的矛盾。过去我们有些品种虽然早熟,但是要么产量不高,要么不抗病不抗倒。这个品种把这几个问题都解决了。”

  今年,“中油早1号”在江西、湖南、广西、湖北、浙江等油菜主产省份示范面积达5000亩以上,各示范点均实现了“稻稻油”模式轮作岔口的从容交接,且越往南方生育期越短,在广西北海生育期仅约130天。

  老展会焕发新活力

  在4月19日结束的第135届广交会第一期展会上,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相关参展企业将近3600家,智能产品超9万件。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让有着67年历史的广交会焕发出新活力。

  在现场,记者遇到了一个德国采购团。它由20多名头部企业的负责人组成,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刚进会场没多久,采购团成员托马斯就被中国参展企业的焊接新技术吸引住了。

  不只是第一次来中国的托马斯找到了令他惊叹的技术,生产工业机器人的比约恩已经在中国投资了1000多万美元,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创新,这是各个采购团反复对记者提到的词。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更是因为广交会上汇聚了各行各业最前沿的趋势。这次广交会,突出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果。智慧生活、“新三样”等高技术含量企业数量增长24.4%。智能仿生手、可变形电视、清洁机器人等高端、智能、绿色产品受到全球客商青睐。来自英国的采购团在广交会上就达成了近5000万美元的意向合作。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为中国制造迎来新订单、新生意,也让全球客商共享发展新机遇。

  中国邮轮开启批量化建造时代

  4月20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2号船坞完成下坞,开始搭载总装。这也意味着邮轮建造进入加速期,船体将快速成型。

  在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的2号船坞,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经进入船坞,完成了下坞仪式。进入船坞后,船体分段将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拼接在一起,邮轮建造全面提速。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总经理助理、大型邮轮项目建造总监陈剑威称:“下坞是船舶建造过程当中一个标志性的节点,船舶下坞之后就代表着这个船后续要连续地搭载施工了,节奏会非常快。首制船交船之后,二号船这次下坞也标志着我国船舶邮轮这个领域批量化设计建造能力基本形成了。”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尺码”更大、设备更先进,相较于首艘船总吨位增加0.64万吨,达到14.19万吨;总长增加17.4米,达341米;客房数量也增加了19间,达2144间,并且新增了2套脱硫系统和5套先进环保系统设备,让整船航行更加绿色环保。

  同时,船上配置了高达16层的生活娱乐区域,设有大型演艺中心、大型餐厅、特色餐馆、艺术走廊等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并且通过优化设计布局,使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公共区域和户外活动休闲区域面积也增加到了25599平方米和14272平方米,也让第二艘船更加令人期待。

  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在火热运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也在前不久公布了建造节点,将于2026年年底之前命名交付,中国邮轮开启批量化建造时代。

  目前,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全船699个结构分段已完工124个,舾装工程也已全面启动。根据计划,二号船将在4月20日下坞后进入建造加速期;计划2025年5月初实现第一次起浮,让船漂浮在水中;2026年3月底出坞,并在同年6月开始试航;最终在2026年年底之前完成命名交付。有了第一艘的经验,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建造过程更加顺畅。

  陈剑威介绍:“主要还是运用了一号船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包括管理的经验、一些工具手段。我们重点优化了流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推进了总装阶段的完整性下坞,加快区域舾装的工作。另外在建造方面,我们也开发了这种巨系统工程,包括设计、采购、物流等8个方面的数字化管控手段,这样对于二号船大幅提高效率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4980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

  记者从民政部了解到,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980万元,示范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支持项目重点面向条件相对薄弱、基层需求强烈的区域,聚焦“一老一小”服务、乡村振兴、援疆援藏等领域。即日起,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申报,申报截止日期为2024年5月11日。

  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4%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79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9%,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6%,反映经济延续加快回升势头。

  一季度我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同比增长超20%

  记者从国家邮政局获悉,一季度,我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17.3亿件,同比增长22.1%。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371.1亿件,同比增长25.2%。一季度,快递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正式出坞

  4月20日,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正式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的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船预计2025年初交付使用,将使我国载人深潜能力拓展到全海域,也将提升我国深海考古作业能力。

  我国载重最大货运列车成功开行

  4月20日,总长超4公里、载重3万吨级的货运重载列车从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肃宁北站出发,顺利到达黄骅港站。这是目前我国铁路编组最长、载重最大的重载列车,它的成功开行,对提升我国煤炭运输能力及探索重载技术前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实现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

  记者4月20日从中核集团了解到,我国首次成功利用核电站商用堆批量生产碳-14同位素,实现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碳-14同位素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

  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

  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4月20日正式启动,今年的主题是“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宣传周期间将举行2024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发布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年度报告(2023)》等。

  我国内燃机行业最新技术成果发布

  4月20日,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在天津开幕。大会以“绿色 可靠 智能 高效”为主题,近40位中外院士和美国、德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企业家及科技工作者参会。大会期间还发布了我国内燃机行业最新技术成果——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突破53%的商业化柴油机。

  上海汽车文化节拉开帷幕

  上海汽车文化节4月19日拉开帷幕,本届汽车文化节重点围绕汽车赛事、汽车文旅等重点内容,推出汽车露营、汽车影院等20项重点活动,上海各大商圈也将举办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促消费活动。此外,在嘉定、昆山、太仓等长三角部分地区,7条汽车主题旅游线路可实行“沉浸式”汽车文旅体验。 【编辑:梁异】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突发!法国尼斯一住宅楼深夜起火致7死 包括4名未成年人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中国将全面深化改革,继续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劲动能。中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中国将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继续引领世界经济提质增效。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继续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重要动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出台更多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政策,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继续和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

全球唯一大熊猫三胞胎“开枝散叶” 二代千金满月

鸟类,是大自然最灵动的飞羽精灵,地球上生活的鸟类超过1/3具有迁徙的习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这条迁徙通道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为数千万只水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7月,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等五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待观鸟季,来这里邂逅美丽精灵,听候鸟啼鸣, 观雁飞鹤舞。

“大众篆刻”走进北京市少年宫 带青少年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021年4月,渠县包工头罗建带着十多位农民工,找向黎讨要建设碧瑶山庄项目时被拖欠的工程款。按照罗建的说法,当时约定共587万元劳务费,向黎只给了他320万元。此事被曝光后,向黎对外称,因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才拒绝支付劳务费。但罗健不认可向黎的说法,称向黎所指出存在问题的部分是由向黎自己找人施工的。

A股公司为何频遇“诈骗”?

这碗麻辣烫,为何在甘肃火爆出圈了呢?从古至今,大漠、戈壁、边塞、骆驼、干旱成为外界对于甘肃的“刻板印象”,这突然的爆火,多少有点“出乎意料”,实则却是“意料之中”。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将于2025年1月6日至8日召开

值得一提的是,《孤舟》故事开始的1941年,汪伪政府与日军签订《关于苏州地区清乡工作之日华协定》,妄图通过“清乡”肃清苏州地区抗日势力,掠夺资源,由点线占领扩大为全地区的殖民统治。

相关资讯
浙江上线专利转化资源库 “盘活”高校院所存量专利

近年来,水利部重点聚焦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干涸问题,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有效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健康生命。2023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对乌梁素海、塔里木河、居延海、永定河等生态脆弱河湖复苏后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改善情况进行了重点监测。结果显示,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影响评价区湖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与生态补水前(2004年)相比,2023年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影响监测评价区域约355km2范围内,水域面积从308.94km2增加到337.18km2,增加了28.24km2,增幅9.14%。湖周水土流失面积由28.72km2减少到4.02km2,减少24.70km2。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影响评价区生态逐步向好,生态输水效益显现。与生态输水前(1998年)相比,2023年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影响监测评价区域约3.02万km2范围内,水域面积增加431.73km2,增幅29.46%;植被面积增加0.47万km2,增幅38.10%;沙地面积减少0.52万km2,减幅43.22%。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0.62万km2,减幅38.81%。居延海生态调水影响评价区生态环境稳步好转,干涸湖泊重现生机。与生态调水前(1999年)相比,2023年居延海生态调水影响监测评价区域约0.47万km2范围内,河道湖泊等水域面积增加了约2.5倍;中覆盖度及以上林草地面积增加312.26km2,植被恢复成效明显。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54.54km2,减幅10.80%,高强度侵蚀面积减幅明显,其中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减幅达92.04%、99.68%。永定河生态补水影响评价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保持功能进一步提升。通过2023年3—6月汛前影像与2018年生态补水前影像对比分析,永定河生态补水影响监测评价区域约0.17万km2,增幅7.97%;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4.35km2,减幅达51.89%。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